跳到主要內容區

願景

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(原名 製造工程研究所)中長程發展計畫

90.11.07所務會議訂定
94.03.17所務會議修正通過
97.09.03所務會議修正通過

一、宗旨

本所秉持「積極、務實、前瞻、創新」之理念,配合國家產業政策與二十一世紀我國產業之需求,「從事產業應用技術與方法研究」及「為國家培養術德兼備之產業領導人才」,為我國產業開拓新契機。

二、組織變革

本所中長程願景如下:

  1. 擴充師資。
  2. 大資工體制下,維持原有獨立系所之運作。
三、教學
  1. 不斷充實各式新穎設備,建立教學與實習之實驗室。
  2. 規劃符合時代科技潮流之新課程,並延聘具有特殊專長之客座專家學者、兼任教授至本所開課。
  3. 逐年增聘師資,並依師資增加碩博士班研究生招生名額。
  4. 加強整合性課程與群體教學—

    根據產業功能與活動,設計多項整合性課程,並結合校內相關專長教師針對上項課程進行群體教學,使學生能具備產業整合觀念與相關之知識、理論與技能。

  5. 加強系列性與實務性課程—

    以整合性課程為基礎,配合政府產業政策,及針對產業各功能面,設計系列性課程,並延聘業界資深人員參與開授實務性課程,及提供工廠參觀與實習機會,使學生具廣度與深度,並能將理論與實務結合。

  6. 跨系、校、國之教學合作—
    1. 與本校資工系、電機系、工設系、機械系、航太系、生物科技所、工資管系、數據所等相關係所合開相關課程。
    2. 配合學校政策,爭取跨校之教學合作,例如與中正大學電機系、資工系、機械系;中山大學電機系、機械系、資管所,進行課程互選。
    3. 配合學校政策,與國外知名大學相關係所,進行教師、學生與學術交流。
for beauty
四、研究
  1. 未來研究方向--

    因應產業需求與科技趨勢,未來本所將以過去在「精密自動化設備」、「製造自動化」、「品質與生醫系統工程」、「企業工程與整合」、「製造管理」之研發成果為基礎,以系統整合為核心、結合資訊、系統、管理與製造技術,投入工業4.0「智慧製造」(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)領域之研發與人才培育,期成全國第ㄧ與唯一,具「國際化」、「數位化」、「系統化」、「全方位整合」特色之研究所。未來本所之研究領域與項目如下:

    1. E化製造:半導體生產自動化、企業工程與整合、精實系統與作業管理、智慧型製造系統、遠端診斷與維修、產業電子化、智慧型系統開發與流程自動化、虛擬製造、模擬最佳化、設施規劃。
    2. 雲端智慧製造:精密製造技術、遠端網際網路監控系統 、智慧化工廠(智能化工廠)、網路商業智慧。
    3. 資訊應用整合:網路資訊分析、人機介面設計、空間資料庫系統與應用、生產力與效率分析、即時系統排程。
  2. 成立相關之「研究中心」--

    配合政府產業政策,成立相關之研究中心(智慧製造研究中心、E化製造研究中心)聘請專任(博士後)研究員、副研究員、(碩士後)助理研究員,參與研究、發展、教育訓練與成果推廣。

  3. 進行產、官、學、研合作式之整合性產學研究及建教合作--

    以「研究中心」為核心,結合本所、本校與他校相關學者、研究單位及業界專家,針對產業需求,進行產、官、學、研之整合性產學研究及建教合作計畫,使研究成果具實用性。

  4. 推動國際學術交流與研究合作--

    與國際知名之學校,相關係所與研究單位,進行學術與技術交流(如成果交換、共享;教授專家互訪與學生交流)及研究合作。

五、推廣服務:

秉「學術報國」的理念,與國內之產業密切合作,推展與工業界合作之研究,以有效解決產業問題並提供前瞻性之方法與技術,協助我國產業升級;成立「研發及推廣中心」從事教育訓練、成果推廣與技術服務。

for beauty
六、推動國際化:
  1. 配合學校政策,加強學生英文訓練。
  2. 邀請國外知名學者專家蒞校講學。
  3. 推動與國外著名研究所之合作。
  4. 延聘具特殊專長之學者專家至本所演講、交流並進行合作。
  5. 規劃開放國際學生修課及修讀學位。
  6. 規劃教師與學生出國(含中國大陸)進修和研習。
  7. 舉辦國際會議,增加本所及本校知名度。
  8. 鼓勵專業課程英文授課。
  9. 鼓勵師生參與國際會議。
七、提昇行政效率:
  1. 所內每二年一次辦理評鑑,切實檢討本所各方面績效,隨時調整改進。
  2. 定期更新本所網頁,將教師研究成果、系所動態、簡介、招生等活動公告,提高外界對本所之瞭解。
  3. 配合學校行政電腦化,鼓勵行政同仁接受相關訓練課程,提昇工作效率。
  4. 配合院方「激勵職技員工辦法」,對於本所表現優秀之職技員工推薦予院方參加選拔,以激勵行政士氣。
  5. 利用電子郵件來傳送各項訊息予本所師生,以減少資源之浪費並配合環保訴求,及提升行政效率。
八、中程重點需求:
(一)延攬師資方面:
  1. 增加師資員額:

    專任師資由現有五名員額,逐步擴充,依現有空間容量,達到至八名專任師資之規模,以因應國際化競爭趨勢,針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、產業國際分工、製造業競爭力提昇,有效增加提供製造電子化、數位化與系統整合所需的技術能量與人才, 擴充師資以扮演整合角色。

  2. 合聘師資:

    與外校、院、系所等合聘專業師資,以擴充本所研究專長領域,藉由合開課程、共同指導學生等方式,進而提昇本所學生研究學習之深度與廣度。

(二)研究方面:
  1. 推動各項重點研究實驗室:

    (1) 企業工程與整合實驗室:硬體設備費50萬、軟體設備費50萬,共計100萬/年。(科技部研究計畫與其他預算)

    (2) 自動化實驗室:500萬/年(一個科技部產學計畫與一個整合型計畫之預算總額)。

    (3) 機電與資訊整合實驗室:100萬/年(科技部研究計畫與其他預算總額)

    (4) 製造管理實驗室:100萬/年(個別型研究計畫之預算總額)。

         (5) 製造與行動資料庫實驗室:70萬/年(科技部研究計畫與其他預算總額)

         (6) 資訊系統與應用實驗室:70萬/年(科技部研究計畫與其他預算總額)

  1. 強化與智慧製造研究中心、E化製造研究中心之合作:

    至民國105年前,提供E化製造中心空間設立及運作需求,以就近與本所教師密切合作,強化專題之整合,另由E化製造中心提供之管理費收入,支援本所教學研究發展所需。

(三)國際化方面:
  1. 國際生:增加碩士生5-10名,博士生1-5名共計6-15名,由學校提供獎助學金,依學校額度,費用約為25萬/年。
  2. 辦理國際會議:透過舉辦國際研討會,藉此將增加本所之國際能見度與國際學術合作,費用約為209萬/次。
  3. 國際化環境之建置:公佈欄、各式中英文看板,費用約為10萬/年。